城市影像记录
航拍道路摄影建筑摄影水务摄影城市摄影影像博物馆
《鹏城史记》⑮:这个著名的圈,圈出了奇迹!

深圳40年

沧海桑田


我们感叹它的奇迹

在奋斗前行的时候

却有一批摄影工作者

用苦行僧的方式

承担了纪录深圳历史的责任



甲骨文传媒

作为深圳历史的纪录者

特别策划了《鹏城史记》系列


将隆重推出一批从未公开的历史老照片

给深圳市民呈上一个

历史文化饕餮盛宴


同时

向默默纪录深圳城市历史的摄影工作者

致敬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每当人们提起深圳,

耳边仿佛就响起这首悠扬的旋律。

今天,

我们回忆关于这个“圈”的往事。




1979年,

中央决定在深圳举办特区。

1980年,

中央确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

以梧桐山、羊台山脉的大岭古、打鼓嶂、大洋山等山脊划线,

面积有300多平方公里

 

二线关区域范围(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区的范围确定后,

为了更好地在特区内

实施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

更有利于特区外引内联,

给外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深圳建设了特区管理线。

 

1984年4月22日,建成的铁丝网即为深圳特区与非特区之间的分界线。


1982年6月,

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修筑了一道铁丝网,

铁丝网全长84.6公里,高达3米。

这就是深圳特区管理线,

人称“二线”,

这道线把深圳分为了关内”和“关外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南头安乐村,以铁丝网分隔特区与非特区;沿线设置道口供农民过线耕作,人称“耕作口”。


那么,有个问题!

为什么称为“二线”?




两种不同的说法:


NO1.  深圳特区管理线既是特区管理线,又是边境管理线,两线合一,所以大家称之为“二线”。


NO2.  由于当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广东与香港之间的边境线称为“一线”,那么与一线相对应的特区管理线就被称为“二线”。


1984年4月22日,深圳经济特区布吉检查站。 


1984年4月22日,深圳经济特区沙湾检查站。 


1984年4月22日,位于大鹏湾的背仔角联检分站。


1986年,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正式实施管理。 

管理线设置南头、白芒、

布吉、沙湾、盐田、背仔角等6个联检站,

此外,还有耕作口、岗楼、涵洞等。

后来,联检站发展到16个,

它们就是人们熟知的“二线关”


1986年4月3日,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于4月1日正式实施管理,这是主要的公路通道口南头,进出特区的人员、货物都要接受检查监管。


1984年4月22日,深圳经济特区南头检查站边检,海关人员在查验车辆。


管理线使用后,

内地居民进入深圳特区,

只要办理边防证等手续就可以通行;

香港居民进入深圳特区的手续得以简化,

外商投资企业原材料、生产设备、

生活日用品等,可获得减免进口税。


当时设置的“二线

对促进深圳经济特区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保证改革开放政策在特区内的顺利实施,

减轻边境一线的压力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是“二线”,

见证了特区初期发展奇迹!

 

1989年,沙湾海关检查站。


1989年,香港与深圳的分界线。


2010年5月,

中央批准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

那年,

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此后,

深圳发展迈进了“大特区”时代。



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

积极面对特区建设发展迎来的

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


2015年6月,

深圳市开始拆除布吉、南头、同乐等关口,

并对道路进行提升优化

 自此,“二线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线关交通改善工程梅林关段2015年6月7日-06-37.jpg

2015年6月7日,梅林关原貌。(甲骨文传媒/摄)

二线关交通改善工程(梅林关)拆除现状2015年6月30日-8805.jpg

2015年6月30日,梅林关拆除现场。(甲骨文传媒/摄)

2015年7月29日,南头检查站拆除现场。(甲骨文传媒/摄)



今年,

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

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那位老人家曾经画的圈

已经不断扩大蔓延,

同改革开放一样,

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

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上一个: 《鹏城史记》⑯:40年前的深圳“乡愁”,看到我就哭了!
下一个: 《鹏城史记》⑭:从一座木桥看深港百年风云!
20年行业经验|城市记录者|深圳市政府推介的著名传媒机构
电话:0755-2528486   传真:0755-25783380   网址:www.cnjgw.net.cn
邮箱:jgwwh@aliyun.com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清水河一路博隆大厦1204
Copyright © 2000-2019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甲骨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